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生态生财,绿色产业大行其道——农产品深加工·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区

发布时间:2022-12-05   来源:央广网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充分发挥区内生态优势,做大绿色产业体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牵头的方式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扩大中蒙药材种植规模,使百姓在生态建设上获得好处。


合作社牵头,村民发“生态财”


臧永刚是大林镇昌祺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2022年他共流转400亩地分别用来种植桔梗和黄芪。“桔梗一亩地能产两吨,四千斤,价格两块四五,一亩地产值在一万元,纯利润能剩五千元。黄芪苗本钱大一点,一亩地投资七千元,能产一千八九百斤,六块到七块一斤,产值在一万二三。”臧永刚说。

大林镇昌祺种植合作社中草药种植基地经过几年的摸索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成如今的几百亩,随着国内蒙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基地成熟后的药材完全不愁卖。臧永刚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以产业化促进蒙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打造种植、技术、管理、收购一条龙服务,不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庆和镇沙棘套种蒙中药材基地里,大型深旋机正在沙棘地里作业。据林业部门相关人员介绍,林下种植中药材不侵占耕地,还能改良土壤的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同时,林下的气候可增加空气湿度,预防病虫害,便于林下的药材生长。

通辽科尔沁区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林下蒙中药材产业,带动21个村集体种植中蒙药材,计划未来3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资源变资产,生态收益新机制


科尔沁区有林地面积2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有40余万亩充裕的宜林基地,已形成12.5万亩规模具有药用和保健作用的沙棘高产林。如何把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把生态产业做大做强,成了科尔沁区领导班子深入思考的问题,科尔沁区积极探索出一条沙棘产业资产收益造林的新机制。

将退耕还林工程、野生沙棘林改造纳入试点,实行退耕还林地、集中连片的野生沙棘林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社+退耕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基地+退耕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沙棘产业原料基地,推广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工程,激发农户参与热情,把沉睡的资产和资源盘活。

在新机制的作用下,成功流转林地3万亩作为通辽市沙棘科技有限公司中蒙药种植基地,使村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合作新模式,这种模式为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获得了“第一桶金”。

一业兴,百业兴。随着通辽市沙棘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庆和镇“沙棘小镇”“中医药种植示范镇”建设。企业的成功带动了资产增值和村民的实际收益,范围内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0万元。

在生态产业的发展上,有了绿色的梧桐树,才能引来筑巢的金凤凰。在科尔沁区的努力下,2020年,海天制药集团在庆和镇投资1亿元设立中药饮片加工厂,并于2021年建成投产。工厂将道地的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部分自用,部分销售,提高了药材附加值,年产值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

通辽海天沙棘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琪说:“2022年我们增加了一些五角枫,还有山杏、酸枣等产品,主要是以种植中药材为主。五年以后一亩地预期年利润在2000块钱左右。”


做大绿色体量,“荒山”变“绿岭”


沿着星罗棋布的乡间路,穿过灿若云霞的沙棘树丛,风声渐息。沙棘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百姓获得生态财富,而且让更多的“茺山”变“绿岭”。

科尔沁区庆和镇依托经济林项目建设,引进欧投行治沙工程以及蚂蚁森林等生态治理公益项目,投入资金3600万元,栽植以沙棘为主,锦绣海棠、山杏、山楂等苗木为辅的经济林4.64万亩,实现种植户和药材托管户每年增收1000万元,将庆和镇部分沙地变成了“绿洲”。

截至2022年6月24日,庆和镇沙棘的栽植面积达到2.5万亩,套种的中药材在2万亩左右。昔日的“荒废”土地真真正正变成了带动村民富、村屯美的生态绿色聚宝盆。更推动了全镇劳务输出服务业发展,帮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到沙棘盛果期后,可带动农户务工年收入超过3500万元。

庆和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常亮说:“企业的入驻给我们村民带来更多的是务工机会,每年的务工收入大约在500万元左右。”药材从基地种植、品种研发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庆和镇的蒙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风生水起,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科尔沁区聚焦绿色发展,不断扩大绿色产业规模,以产业带动绿色增量,立足“道地药材”种植生产优势,引进和联合孟和制药、海天制药、通辽制药、天奇药业等,因地制宜发展蒙中药材种植,让生态与生财、造绿与造富同步,真正实现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