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百年盐湖逐新潮——盐湖化工及金属新材料·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发布时间:2022-04-13   来源:青海日报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重要发展蓝图,也是为柴达木这片“盐泽世界”量身定制的发展主轴。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走过六十余载峥嵘岁月的共和国“钾肥长子”,站在“十四五”高开高走的新起点上,该如何把握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打造世界盐湖化工行业“航母”?又该怎样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盐湖人精心打造盐湖产业的航船,正乘着新时代泛起的大潮劈波前行。

一滴卤水,在千滤万沥中经历了一次奇幻的流转后演绎出一个传统工业转型蜕变的故事。一滴卤水,折射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模式。从钾肥分公司技术人员口中得知,企业的钾肥生产已迈入纯绿色生态进程。钾肥生产过程中的正浮选工艺、冷结晶浮选工艺、兑卤盐工艺等五套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针对不同的原矿特点进行有效工艺优化,形成无废水废液的无污染闭环生产,充分体现了人、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无形中为这里的钾肥生产注入天然地“绿色基因”,使得这里的钾肥生产远比其他肥料生产更具绿色发展优势。

非但如此,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着力处理好生态环保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在制取生产氯化钾原料光卤石过程中,利用察尔汗充足的太阳能、风能资源条件,采取大面积滩晒方式,进行蒸发晒制光卤石;盐田生产排放的老卤水入到镁业抽取无水氯化镁,继而再进入蓝科锂业公司提锂流程后,剩余部分与淡水兑制送回采区继续溶解固体钾矿。

伴随盐湖人不断探索、锐意创新的步伐向前突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壁垒由资源综合开发这一循环经济模式打破。技术先进、产品多样、规模集约的镁锂钾盐绿色循环利用产业基地规模已现。这当中,固体钾矿的浸泡式溶解转化技术成功地将青海盐湖产业规模提升了一个量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发展方式派生出来。在此前可资开采的2.4亿吨液相钾基础上,增加了3亿吨转化后固体钾矿。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成就了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同时演绎出钾锂镁三大产业故事。自主研发的光卤石水采船、浮箱式泵站、原卤井采技术等颠覆性新技术,不仅补齐了钾肥生产过程中绿色制造的不足,实现了低品位矿和尾矿再利用,而且建成了年产500万吨钾肥生产能力,钾肥自给率由上世纪的不足10%提升到目前50%以上,增强了我国在国际钾肥市场的话语权。

“生态镁锂钾”已延伸触角,3亿吨依靠传统技术无法利用的呆滞低品位固体钾矿“起死回生”、数字经济贯穿生产经营环节……置身察尔汗盐湖之岸,历经沧桑的“钾肥长子”凭借新发展理念和科技助力,在循环中激起绿色动能。如今,依托国家矿山公园打造的“梦幻盐湖”景区,也已对外开放,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让大家在感受盐湖人创业历程的同时,领略察尔汗独特的盐湖胜景。

假如你从高空俯瞰察尔汗,很难想象这里是闻名全国的矿区之一,一片又一片盐田像是为原始粗粝的戈壁滩纵横盖上的华丽织锦。不远处的达布逊湖,偶尔还能觅见大天鹅的踪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盐湖时的殷殷嘱托,盐湖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凭借高科技支撑,托起了碧水蓝天的诗画之地。

“我们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以及试车试生产的前提。”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贠红卫介绍说,在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青海盐湖逐渐形成了高原盐漠地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回收的基础上创新增加再发现和环境再改善。

中国最大盐湖,在高质量发展中披上了绿色的“外衣”。通过太阳能利用、人造湿地实现生态环境改造,青海盐湖集团在察尔汗矿区成功建成200多平方公里的盐田和百里生态水景线,使过去的戈壁盐滩变成如今的生态盐湖。

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如果算上近300平方公里的达布逊湖,在察尔汗年近3000毫米的蒸发量作用下,这里每年有近2亿立方米的水分进入大气层,为格尔木市及周边生态环境和气候改善提供了巨大的支撑。盐湖产业正以新的方式尽情绽放光彩,为世人展现不一样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的工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