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发展绿潮涌 转型势正雄——钢铁及深加工·安徽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1-07-20   来源:马鞍山日报

 图为马鞍山经开区安徽科达机电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出口国外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整线装备。

 

花团锦簇,树影婆娑。盛夏时节,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打造智慧制造示范基地的“起锚之地”——马钢智园,昔日斑驳的老厂区大院,已蝶变绿意满布的花园式工厂;透过一块块集成各类信息的巨型显示屏,智慧制造的无穷魅力正在这里尽情展现。

发展逐“绿”,转型加“数”,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加速奔跑的宝武马钢,正是马鞍山大力推动绿色转型、迈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长江生态环境之“病”,本质是发展方式之“病”、发展理念之“病”。五年来,我市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为抓手,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治沉疴痼疾、抓生态修复、促转型升级,奋力闯出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勠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文明新时代篇章。

滚滚长江,浪涛激越;绿色转型,其势正雄。

 

逐绿迅跑——产业变绿 绿变产业

 

车间外,绿意葱茏,群芳吐艳,宽阔的厂区道路干净整洁;车间内,智能机械轮转不歇,环保设备马力全开……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汉马科技集团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处处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

工厂“向绿转身”,产品“逐绿发力”。

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新能源重卡领域的企业之一,汉马科技集团始终坚定推进新能源重卡发展,目前已拥有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较为齐全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系列产品。“近年来,汉马科技持续加大新能源产品研发力度,纯电牵引车和搅拌车市场占有率双双位居全国第一。”汉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强表示。

绿色,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一家家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转身”;一个个园区循环经济风生水起,产业绿色升级的美好前景正在孕育……近年来,我市围绕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产品9个、省级绿色工厂11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关停小铸造、打击“地条钢”……近年来,我市严把招商引资环保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准入和节能审查,建设光伏、生物质、沼气、污泥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2020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底下降30.09%,全市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产业变绿,绿变产业。

江水澄碧,岸边千亩杨树林竞相吐翠;翠螺山麓,5A级采石矶景区内游人如织。

“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我市通过整合长江东岸和采石矶、太白岛等生态文旅资源,大力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产业,加快打造滨江文旅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努力把马鞍山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客厅。

放眼全市,一个个绿色产业加速兴起,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我市通过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在“两山”通道间探寻发展先机,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乘智而上——创新引领 智造升级

 

4万吨的生产线,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几乎看不到人影,密集的物料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

自2017年成立以来,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智造”、聚力升级,建成了国内首条节能环保型钢铁高温材料智能化制造基地、钢铁高温材料创新中心以及与腾讯微瓴联手打造的国内首家“透明工厂”。

“通过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公司实现了运营成本最低化、生产效率最大化和产品品质最优化。”瑞泰马钢总经理助理汪家胜表示,2020年,企业利润总额达5700万元,同比增长近30%。

近年来,我市突出“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扎实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提升、智能化制造引领等重大工程,推动全市智能制造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产、学、研、用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8个、数字化车间34个,市级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48个、数字化生产线18个。

“智变”加速跑,亩均论英雄。

场地不变、人员不增,月产量却增长60%以上,产品一致性质量也迎来大幅提升,带动市场销售持续火爆。马鞍山统力回转支承有限公司通过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仅有力推动了“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型,更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亩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关键一招,我市通过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以“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精准发力扶优汰劣,让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先进产能腾挪空间,“种”出了一片片经济“高产田”。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亩均效益,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2020年,全市共倒逼150户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较上年度增长10.88%——“进退”之间,产业加速升级。

 

向新而生——“新兴”之火 加速燎原

 

总投资110亿元的蜂巢能源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吉利新能源重卡项目……6月19日,在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暨2021年全省第六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上,遍布一江两岸的30个重大项目集中破土,为我市奋进新征程鼓足新动能。

走实绿色转型之路,既要“破”无效供给、低端产能,更要“立”高端环节、高端产业。

5G通信通讯、半导体、智能家电、新材料、高端数控机床、绿色食品……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培育发展战新产业,越来越多“新”板块的热力加盟,让这座“钢筋铁骨”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大步流星。

新产业崛起,新动能澎湃。“十三五”期间,我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7%。更为可喜的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战新产业“快步跑”,带动发展质量效益实现大跃升。

发展质效越来越好,产业结构越来越优。

为力促产业“集”优成势、“聚”力升级,我市正通过加快打造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1+3+N”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1+3+N”产业集群(基地)总产值超6000亿元。

舞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放眼一江两岸,一个个产业“链式发展”,一个个集群加速崛起,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5年的5.7:52.5:41.8,调整为2020年的4.5:47.8:47.7。今年前5个月,全市“1+3+N”产业集群(基地)共完成产值超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