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更”新迭代,“创新方程式”激活“丛林”生态——生物医药·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发布时间:2021-08-05   来源: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物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公式:E=MC2。爱因斯坦的这一质能方程是指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二次方。

如果把它引用到创新增长模型中,当各种大企业创新中心、孵化器、解决方案中心,如同连接器(Connection),将资本(Money)、场景(Market)和小企业连接起来后,就能实现指数级的增长(Ecosystem、Exponential)。

这便是张江科学城的创新方程式:经过29年的发展,张江打造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以创新带动创新,以资源赋能创新。这一开放式创新模式+极具“张江特色”的创新孵化模式,让张江这片创新热带雨林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背包”创业的故事层出不穷

 

2015年,傅利叶智能集团总裁顾捷背个包,走入了张江孵化器,在共享办公的一个工位坐下,就此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为何选择张江?——因为在这里可以心无旁骛搞研发。

“比如服务初创企业的孵化空间,成长后则有加速器,当你研发需要造样机时,有制造基地;产品需要落地试验,这里有应用场景;初创融资难,政府有众多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者有好点子就有可能获得支持并支撑下去。”顾捷说:“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好的政策去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了我们创业的成功率。”

在张江,从快速建立一个实验室,到投贷孵学一体化,“背包”创业的故事层出不穷,就能看到张江孵化体系的层层递进,也让业界看到,这里不是冷冰冰的建筑物,而是让人安心的“宜业”之地:

1995年,张江成立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6年,张江创新学院设立;2008年,张江孵化器成立,同年张江科贷成立;2014年,张江集团以张江科投为母体,整合旗下科贷、孵化器、药谷平台、创新学院等要素资源组建投贷孵学平台,服务创业创新;2019年,张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宣告成立,进一步聚合产业龙头企业、跨国企业、国际创新孵化器、创新孵化加速器、中外学术机构与创投机构、创业企业等。

从第一代“孵化器”到最新一代“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层层叠加、步步递进下,张江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最新数据显示:张江科学城各类双创载体达到100家,在孵企业2500余家,孵化面积近80万平方米,形成了“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链条,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格局初步建立。

 

从“创仿结合”到“首发引领”

 

“我们考察了全国许多公司,最终选择落地浦东张江的功能型平台,因为这里的服务能力国内领先。”一家生物工程公司负责人这样表示。

在张江,生物医药大型国企、外资研发中心聚集,高校、科研院所林立,中小创业团队纷至沓来,“创新药”科研实力在全国领先,但在研究成果和成果转化之间,仍隔着不少屏障。

如何破解?答案是:研发与转化为核心的功能型平台、以共享模式为核心的孵化器等逐步落地,让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天堑”被打通。

近年来,在加速从“创仿结合”向“首发引领”转型的过程中,平台一直是重要助力。功能型平台被业界誉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

去年年底,国内首家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落地张江。该平台将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覆盖新药研发服务及成果转化全链条、综合性、一站式、专业化生物医药服务平台,支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一条生物制药中试孵化生产线已在该平台上运营,多家研发机构正在租用这条生产线,省去了自建GMP生产线的高额费用,也加快了研发进程。

 “四梁八柱”建立,张江各类孵化平台也再次“升级”,将“共享模式”向全球打开,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最全资源,吸引来自全球的顶级科研项目和人才,来张江共推新药研发。

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雅容拥有10年慢病毒产业化等经验:曾任恒润达生研发总监,引领恒润达生多个细胞免疫研发管线从研发推进到临床阶段……她在2019年准备创业时,对于公司落户在哪,着实费了不少心思。但当她第一次走入位于张江的ATLATL飞镖加速器时,就决定把研发团队安在这里。

 

ATLATL飞镖加速器主打 “共享式”


该加速器建立的高能级共享实验室,让每一个研发公司的核心人员都拥有一个研究所,在不涉及他们知识产权下提供服务,该模式可为企业节约10-12个月的研发时间。

坐落在张江的功能型平台具体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看:

在纵向上,近年来,张江有不少借鉴和参考全球最新理念和模式的“国际版”创新中心逐步落地,例如上文提到的ATLATL飞镖加速器;

在横向上,一些国内外巨头牵头的平台以垂直领域为重点,例如微软、英特尔、阿里巴巴等均在张江设立了孵化空间,专注于各自的优势领域。

以在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落地张江人工智能岛两年间为例,实验室一批创新团队的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跑步”进入市场,截至今年5月底,实验室已赋能企业122家。

 

构建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圈,更注重利用全球资源

 

要参与全球的产业和科技竞争合作,大门就要开得越来越大。今年以来,“开放式创新”在张江频频“现身”:

2月,强生中国成为首家获得上海市政府认定的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

5月,投资逾2亿元的罗氏全球首个加速器、4200多平方米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先后宣布落地张江;

强生、西门子、罗氏三个开放实验室的总投资规模近1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张江活跃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已超过20家。在全球医药企业20强中,9家已经在张江设立或酝酿设立开放创新中心。

在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开放”更是成为一大关键词——

张江将构建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实验室;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发布技术研发需求;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全球研发中心等。

一切的举措在于优化科技企业服务机制,支持国有、民营、外资等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入张江科学城的国际化创新生态,建立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去年,张江集团也提出了“张江AI赋能中心”计划:

一个以公共创新平台和技术平台为核心,根据不同的赛道发散,以综合赋能和场景外围资源形成的能量圈。

在这个能量圈中,各种技术要素、人才要素、创新要素可以在赛道和平台间自由流动。

目前张江正在建设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320米高的张江新地标——张江“科学之门”了,该项目建成后也将成为“开放式”试验场。

有人评价“张江是中国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人才观,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创业创新人群汇聚于此。

当张江创新生态从最早期依托了较低成本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优势,演化到如今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多元化平台高度集聚后,具有张江特色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环境帮助更多企业将创新理念变为现实,同时深度激活区域内的丛林创新生态。

有人评价“张江是中国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人才观,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创业创新人群汇聚于此。

当张江创新生态从最早期依托了较低成本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优势,演化到如今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多元化平台高度集聚后,具有张江特色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环境帮助更多企业将创新理念变为现实,同时深度激活区域内的丛林创新生态。